盖太虚之中,无极而太极,充满两间,皆一实之府,特视不可见,听不可闻尔。
相对于此前的叙述,新要素的介入改变了整个叙述结构,其重心不再是着眼于秦火之后的道统承继问题,意在捍卫道统,而是直趋源头,着眼于先秦元典的重新阐释,争夺孔子之义与三代的解释权。[3] 本文尝试在众多学者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,从全球史的层面梳理清代今文经学发展的脉络,分析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挪用今古文之争的议题之后,在后来中国思想界如何激荡起泰西思想与今文经学的互动和对话。
西学中源论的发展,或者直接重释孔子之义等努力,太平天国运动对基督教知识的直接反向挪用和中国化,都体现了这种努力。康有为论证刘歆篡伪最后的落脚点是重释太平大同之义,他与宋翔凤、戴望等晚清今文经学的联系更值得注意。利玛窦是第一个用上帝来称呼基督教的神的西方人,认为在先秦典籍中出现过的上帝是更适合的中译,他把基督教与中国古代的早期宗教等同起来,在当时情势下强调基督教与中国古代宗教的同一性。在此之前,康有为强调的是对上下之通与敷教于民的忽视乃至遗忘。其区别在于,洪秀全强调的拜上帝,实际上是以我为主,创造性地运用基督教的拜上帝观念,是拜上帝观念的一种中国化运动,是伴随着主权建构的一次宗教运动。
1741年,23岁的庄存与曾归购《数理精蕴》一书,覃思推算,至得眩晕疾。提出西学中源说的部分中国士大夫的问题意识是,从确立中国儒学主导地位的目标出发,以先秦儒学的年代早于耶教创始为根据,寻找西学中源的证据。……彼太易、太初、太始、太素之纷纭者,虚为之名而亡实,亦何为者耶? 基于前述,王船山还探讨了太极本体的性质,提出太极无端的观点。
分而为两,奇耦无定,而必各成乎奇耦,两仪也。其不见也,遂以为邃古之前,有一物初生之始。总的讲,他关于太虚天太和道之言说多为对张载思想的继承,而关于太极本体之言说不仅是对《易传》《太极图说》的继承,也是对《易传》尤其是《太极图说》的发展。即无论是有形之万物,还是无形之万理。
进而,因为阴阳有健顺之性,故太和本身虽易简,但可大用流行于天下。太极之所以出生万物,成万物而起万事者也,资始资生之本体也,故谓之‘道。
他说:濂溪周子首为《太极图说》,以究天人合一之原,所以明夫人之生也,皆天命流行之实,而以其神化之粹精为性,乃以为日用事物当然之理,无非阴阳变化自然之秩叙而不可违。将来之日,有万物皆尽之终。极,至也,语道至此而尽也。阴阳,无始者也,太极非孤立于阴阳之上者也。
基于张载思想,王船山认为,所谓太和,即指阴阳二气的合和状态。正是因此,所谓心性天理,均可依气而言说。无论言气,还是言虚,均为有而非无,否则不会有动静之谓。存神以穷之,则其富有而非无者自见。
然同之于天者,自其未有万物者言也。非初无阴阳,因动静而始有也。
他说: 无车何乘?无器何贮?故曰体以致用。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现代新儒学与中美儒学史阶段性成果。
他说:成而为象,则有阴有阳。其为仪、为象、为卦者显矣。所谓太极无端即是阴阳无始,因为太极即阴阳之合和。具体来讲,所谓太极无端,乃指太极与两仪四象八卦乃固有同有俱生,犹如水之源流一样,太极与万物同时存在而发生,而不是由此到彼而另外生物。阴与阳和,气与神和,是谓太和。具体来讲,在王船山,清虚一大之天乃理之所由来处。
再次,王船山还有道体之谓。由此来讲,太极与两仪四象八卦为整体与部分关系,太极为整体,两仪四象八卦为部分。
他说:时隐而时见者,天也,太极之体不滞也。物之所著,惟其有可见之实也。
太虚概念首见于《庄子·知北游》:不过乎昆仑,不游乎太虚。他还以水冰关系来比——犹如冰以水为本体,气以太虚为本体。
实际上,太极化生万物犹如人脸与耳、目、口、鼻之关系,为固有同有俱生——固有意指,耳、目、口、鼻乃人脸本有。……故曰‘动静无端,其无本而乘乎机也。太极之极本义为栋即脊梁,指屋顶最高处的水平木梁。无色,无质、无象、无数,是以谓之清也,虚也,一也,大也,为理之所自出而已矣。
他说: 万物之生同乎一本,此固然矣。进而,因为动静乃阴阳属性,故阴阳无始即意味着动静无端。
周子曰:‘动而生阳,静而生阴。所谓日新,指悠久无疆。
截然为两、为四、为八,各成其体,所谓卦之德方也。乃其为之一本者何也?天也。
意即,天乃顶点、巅峰之义。太极者,无有不极也,无有一极也。三变之策,或纯奇,或纯耦,或奇间耦,或耦间奇,四象具焉。太极与天乃隐与显、体与用之关系。
进而,太极可谓无极而太极,而无极而太极有两义:其一,无有不极。虽然阴阳性质不同、功能有异,但太和却于形器先后始终保持不失和状态,故太和实指和之至。
再次,他具体疏解了四象生八卦进而化生万物,并依《易传》所论将其演变顺序描述为:四象互相作用演化出八卦,八卦互动错综为六十四卦,总计三百八十四爻,从而天地万物得以化生。犹如虽有冰、汤之变一样,但终究冰、汤之体为水。
所谓阴阳无始即指阴阳化生的无条件性,因为阴阳即万物化生之终极根源。原文刊于《河北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2021年第3期。